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GUJEP Editor

《重修隆德县志》中的”震兆六端”溯源

作者:张思源


《重修隆德县志》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一月完稿的《重修隆德县志》之卷四页51至页52,辑录了震灾方面的有关内容。其中有一段文字在地震学界具很大影响,流传甚广,许多文章都加以引用。著名的地震云专家、日本奈良市市长健田钟三郎、九州大学教授真锅大觉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吕大炯合著的十万字的《地震云》一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9月)中,曾有四处提到。认为“在中国的重修的《隆德县志》中,记载着一段同我的观察完全相同的、有关地震云的内容。”並且辑录了原文中的一小节。

《重修隆德县志》中的这段文字是:“余读华龙氏书,窃之地震之兆约有六端。一、井水本湛静无波,倏忽浑如墨汁,泥渣上浮,势必地震。二、池沼之水,风吹成縠,荇藻交萦,无端泡沫上腾,若沸煎茶,势必地震。三、海面遇风,波浪高涌,奔腾泙渹,此为常情;若风日晴和,台风不作,海水忽然浇起,汹涌异常,势必地震。四、夜半晦黑,天忽开朗,光明照耀,无异日中,势必地震。五、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蜿如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六、时值盛夏,酷煞蒸腾,挥汗如雨,蓦觉清凉如受冰雪,冷气袭人,肌为之慄,势必地震”。並告诫人们:“如遇此六兆,急宜趋避,以防不测之灾。”

这段文字精彩地描写了地震的六个(端)前兆现象。第一端和第二端说的是地震前地下水上涌、变色、冒泡和翻腾的现象;第三端说的是地震前海面上的变化;第四端说的是地震前的地光现象;第五端说的是地震云;第六端说的是地震前气温的突然变化,並且提出了识别正常变化与异常变化的方法。“震兆六端”与现在普遍开展的地震前兆观测十分一致,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内外发生的大地震都有很好的例证。区内1970年西吉5.5级地震和1982年海原5.5级地震就有一些例子。震憾全球的1920年12月16日海原8.5级大地震,许多地方志、报告中记有十分丰富的前兆现象。

民国《固原县志·艺文志》载石作梁《庚申地震记》(庚申即1920年)云海原大震 “未震之先,有居山之人,有时夜半看见山中闪火,並闻沟内空响。又有向居平原之人,家有井绳十丈,震前忽绳半而能汲水,人以为水旺,其实地震之预兆也。” 《民国日报》1920年12月17日报道:西安“未震之先,空中发现红光如炼,瞬时即地震” 。周定宣撰《甘肃静宁县大地震纪略》①谓:“未震之前数日,四面天边云黄如火焰,晴空气燥,人均感觉焦灼干燥,不知何故,乃大震之兆也”。民国《镇原县志》卷十七页四十记载:“是月初七日晨,日色昏黄,亭后。” “霾晦冥,晚不见月。”……以上地下水、地光、地面、气象异变等地震前兆现象的记载,与“震兆六端”是多么吻合!说明古代人民对地震前兆的认识水平是相当高的。

“震兆六端”的第一句“余读华龙氏书,窃之地震之兆约有六端”,说明“震兆六端”的这一段文字下是《隆德县志》原作,而是县志作者从华龙氏的书中摘引的。那么,华龙氏何许人 也?他的书又是怎么样的著作呢?

据兰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员郭增建和国家地震局副研究员肖承邺研究②,华龙氏应是龙华民,字精华(1559-1654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来华传教。他根据中外地震的一些情况,在天启六年( 1926年)刊印的《地震解》一书中,写了地震的六条前兆现象。明末意大利传教士高一志在编撰《空际格政》③一书时,不但沿述了六条地震预兆,还把《地震解》附于卷末。隆德有人看到后觉得很好,便加以补充后转录在清康熙二年( 1663年)刊印的《隆德县志》上,民国《重修隆德县志》又转录其内。

地震前兆之六端虽然是外国人所写,但也是中国人民与地震灾害作斗争的丰富经验的总结。处于地震活跃地区的《隆德县志》转录此六端,使群众掌握预测地震的科学方法,以减轻生命财产损失,可谓独具慧眼。事实业已证明,《隆德县志》在宣传、普及地震预测知识上,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注释:

①见《中国地震资料年表》科学出版社1956年。

② 郭增建、肖承邺:人类对地震认识的发展,《地震战线》1978年1期。

③《地震解》和《空际格致》刊印较少,流传不广,社会上鲜为人知。该书现藏北京图书馆。


*编者注:原载于《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 年第3期(总第 15 期)


5 views0 comments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